“宝鸡钛”厉害了!
“宝鸡钛”厉害了!
宝鸡钛材生产加工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33%,2019年,宝鸡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进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标志着“宝鸡钛”纳入国家战略。
这几年,高端钛材产品供不应求,钛行业被资本看好,主要投向金属复合材料及钛合金熔炼与锻造生产线建设等基础领域,让宝鸡作为先进材料重要基地,装备实力更强。
“外地钛”暂时不会撼动宝鸡“中国钛谷”的地位。原因是目前外地都是“单点突破”,并没有形成综合性的、产业链条上的整体优势,宝鸡钛材加工集散地的优势还未改变。
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打造重点产业链,钛及钛合金产业链成为重中之重,重点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宝鸡由“中国钛谷”向“世界钛都”
迈进。
从下潜深度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到创造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研制的钛合金载人球壳,作为载人潜水器的核心部件,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探测装备实现由和国际“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宝鸡钛”作为“行业尖兵”的又一“力作”。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钛产业发展聚集区,宝鸡每天都在上演钛财富神话,你可以将其看作钛产业发展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它们,更是宝鸡打造“中国钛谷”“世界钛都”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
宝鸡钛材生产加工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33%,2019年,宝鸡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进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标志着“宝鸡钛”纳入国家战略,其优势毋庸置疑。在今年全省布局的钛及钛合金产业链提升方案中,宝鸡作为重点区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那么,宝鸡如何乘势而上,在高端钛合金和民品钛市场占领有利“生态位”?近日记者走访各方进行了调研。
“宝鸡钛”的“前世今生”
钛在金属王国里,属于“温柔而坚定”的代表,作为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的材料,钛在轻量化、高强度、高低温变化剧烈的场合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被誉为“太空金属”“海洋金属”,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
世界钛工业生产始于1948年,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公司用镁还原法制备出2吨海绵钛。钛的应用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美国、苏联等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开始。我国随着航空航天产业迅猛发展,要生产“轻质高强、高温耐蚀”的钛合金,解决瓶颈问题,
历史机缘选中宝鸡,让钛产业在这块土地扎根。立即承担起国内大部分钛加工材料的生产开发试制工作,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第四个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
50多年来,宝钛集团先后为中国的材料制造和尖端科技承担了8000多项新材料的试制生产任务,这里生产的4500米钛制深潜器载人球壳,打破了欧美对深海探索的技术垄断;精锻钛合金材料,助力车辆风驰电掣;新型钛材,让中国大飞机翱翔云海
“国之担当”的乘风破浪史,正因为在钛领域有锚定方向、深耕技术、开拓市场等一系列“破冰之旅”,围绕“大树”,才有如小树、小草般萌芽生长的民营企业。
宝鸡的民营钛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精致成长的历程“倒卖钛材就能赚钱”“2008年钛市场很‘疯狂’,有个段子形容马营镇人做生意,中午和客
户谈好价格,下午每吨钛材价格又上涨几百元,老板后悔价格定得太快。那时候做钛材销售的人,一年轻松就赚几千万元。”
可变幻莫测、阴晴圆缺才是市场常态。随着不断涌入的加工企业,以及市场对钛产品加工工艺、产量、质量水平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批醉心于做销售、不在技术上钻研的企业,渐被市场淘汰,而有些企业在技术上不断追求,摸爬滚打,越活越好。
走到今天,是宝鸡钛企坚守与韧性的典型代表。事实证明,钛行业经过几轮市场周期波动,能在市场好的时候就备“冬衣”,在市场差的时候渡过难关的企业,都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实力型民企。
据记者调查,现在有的企业在产品系列化上开拓了新领地;有的企业只做标准件,成了业内有名的供货商;有的企业专为外企服务,制造各种钛加工件;有的企业虽沿用老装备,但成本控制好,仍有市场空间;有的企业做成了户外品市场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目前宝鸡有590余户钛材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4户(占全国的半数以上)、亿元以上企业26户、200亿元以上企业1户。2020年,宝鸡钛材生产加工量约5万吨,民营企业有2.83万吨,
宝鸡钛产业经过50多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风景线”:全国最大的龙头企业在这里,已取得科技成果600多项,从4500米到10909米的潜水器研究,都有宝鸡钛的担当;拥有全国最完备的产业链条,可生产5000多种规格材料;拥有行业话语权,是全国钛产业标准制定高地,全国重要的钛材检测机构和研究机构都汇聚在宝鸡。
“中国钛谷”向“世界钛都”迈进
这几年,钛行业被资本看好,宝鸡的投资热从2018年开始。几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外钛矿资源供应变紧缺,国内钛白粉和金属钛需求又有所增长,海绵钛产品的产量在增长、价格在上涨,上新设备、出新工艺就能赶上这波发展潮!”
目前,航空航天、舰船等下游应用领域对于高端钛材的需求在增长,其现有高端钛材产品可谓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绵钛提质扩能、钛矿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提质扩能技术改造等项目。其中,高性能钛及钛合金板材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广被看好。
民品市场给了资本更大的想象空间。目前烹饪器具、日用五金行业,都有成熟产品,拥有消费群,正吸引更多人关注钛产品。
今年,一大批“钛”超级项目在宝鸡开工建设,看重的是宝鸡打造“中国钛谷”“世界钛都”的产业雄心,以及钛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要素聚集能力。
“苹果丝之痛”引发的反思
现在市场好,企业忙着上项目,但在追热的同时,也要有冷静判断,避免盲目投资。在钛企负责人的心中,都忘不掉“苹果丝之痛”。8年前,苹果手机内部用的螺丝,选用钛合金。当时螺丝加工企业给宝鸡的一个订单就是十几吨的量,而当时民企一年的销量才几十吨。
一直做钛丝的企业瞬间成“香饽饽”,有多少货,客户就要多少,市场很“渴”,于是引发宝鸡钛企迅速上新的丝材设备,大家蜂拥供货,导致钛丝产量不断增加,客户从“饥不择食”到“鸡蛋里挑骨头”:原来是先打钱再提货,变成货到付款,再到用后回款、动辄就退货的境地。上设备晚的企业,亏损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比比皆是。
在材料的世界里要钻探的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无限多,需要研究者去了解突破,要根据每种材料使用的方向,去做好加工环节的工艺研究和设计。得到一个相对科学的数值,是需要往返实验室和车间无数回,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实现的。
材料优异是所有工业制造保持精良的前提。工业讲求技术积淀,德国制造强,原因是企业把一个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研究透了,可以严谨制造上百年,保持长盛不衰。几位企业负责人认为,民企并非不想生产高质量产品,只是自身研发实力欠缺,缺乏技术指导,只做粗加工,赚取加工费,无法往深层次领域进行钻探。
“外地钛”会撼动宝鸡地位吗?
近年来,钛产业在外地投资发展现象也值得关注。宝鸡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现象始于2018年前后。据宝鸡钛业协会和有关企业负责人介绍,2019年至今,10余户企业到四川省攀枝花市投资建厂,甚至整厂搬迁到攀枝花。
他们向外投资的原因,主要是在宝鸡发展遇到瓶颈。宝鸡本地缺乏钛矿资源,随着钛企发展壮大,从原材料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需要向上游产业延伸;还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环保政策的要求,在本地不能转型升级,只能关停,所以向外寻找机会;有的企业在宝鸡用地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在本地经营遇到困难,选择异地发展。
外地城市在钛产业上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在大力发展钛行业,如攀枝花利用钛矿的资源优势,已成为海绵钛的重要产地;
这些城市的投入,会撼动宝鸡“中国钛谷”的地位吗?记者采访各方,得到的答案是:暂时不会撼动。原因是目前这些地方都是“单点突破”,并没有形成综合性的、产业链条上的整体优势,宝鸡钛材加工集散地的优势还未改变。
对于深处钛行业的人来讲,宝鸡是个做钛的好地方!南方一名做钛加工件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宝鸡有完整的钛产业链,钛产品品类齐全,高中低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都有,在这里你想熔几十公斤的锭子,找个小企业就能开火帮你熔,想做个型号特殊的钛锻件,总有技术过关的企业能完成。但在别的地方,都没宝鸡这么方便、配套能力强、肯接小活且很多产品都干得了的企业!”
目前赴外地的企业在当地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当地产业配套不齐全,协作难度大,还未形成集群优势;再者当地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企业用人也有困难
。
此外,我市还要实施关键技术突破、终端产品开发、品牌巩固提升、服务体系优化工程。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前沿技术攻关,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等的研发力度;聚焦石油化工、航空航海等细分市场,突出钛产品单元集成和成套终端产品开发;持续办好国际钛博会,组织钛行业创新论坛和高峰论坛,增强钛品牌影响力和钛行业话语权
钛材料具有独特的人体相容性和抑菌性,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无限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做。我市将围绕“钛让生活更美好”,着力推进民用钛材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钛生活体验馆等,利用正威的品牌合作优势,在民品开发上,嫁接新平台、打开新渠道。
“宝鸡钛”无论产业规模还是创新体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但渴望发展的宝鸡人,不止步于此。蓄势待发的宝鸡,将在钛产业领域实现更深、更专的钻探,助力中国钛材的生产加工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新的追赶突围!届时宝鸡将会以怎样的豪迈向世界诉说?我们充满期待!
来源:搜钛网
“宝鸡盛辉钛业有限公司,主营各种规格钛棒、钛加工件、钛异形件;我们钛棒的材料选用优良材质,符合标准,不偷工减料;我们钛棒的规格多样满足您的需求;我们钛棒的表面光滑、结构稳定、无凹凸、耐酸、耐碱、耐腐蚀、无裂纹。我们的目标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身效能费用比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我们的生产理念:质量至上、用户满意、精益求精、务实创新。”